现代项目管理有不少理论和管理技术是独的。只要把这些独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尽量地体现在信息系统之中并使其得以应用,系统就有了项目管理的专业特征。有些应用可能需要一定的过程、是逐渐深化的应用。但绝不能整个系统没有任何专业特征,现代项目管理独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荡然无存。
首先,项目管理十大知识体系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首提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时间管理三个要素。更为令人欣喜震撼的是,还给出了实现统筹的架构模型和技术方法。“面对项目,理念上引导追求统筹、协同和掌控,方法上指引以范围管理为中心、以进度控制为抓手、以集成管理为要义实现业务对项目的协同管理,最终达到对项目工期(时间)的管理。因此,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时间管理的三结合是项目管理最本原的核心要素,是区别于传统管理的独理论和技术方法,是显著的专业特征!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隧道人员管理系统涉及计算机软件、数据库、电子电路、数字通讯、无线识别技术等方面。因此,在设计方案时,除了考虑其功能外,在稳定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容错能力及异常保护等方面也进行了充分考虑。项目方案确定利用现有成熟的以太网加现场总线系统作为主传输平台,开发相应的传感器、人员无线标识卡等设备与系统挂接,通过传感器及考勤管理专用软件与主系统以标准的专用数据库进行后台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作业人员的跟踪定位和安全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主要体现在:
1)实现隧道作业人员进出的有效识别和监测监控,使管理系统充分体现“人性化、信息化和高度自动化”,实现数字化隧道人员管理的目标。
2)为隧道管理人员提供人员进出限制、考勤作业、监测监控等多方面的管理信息,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通过专用手持设备,可在事故现场10~30米范围内可立刻探测该作业面携卡工作人员及其数量,保证抢险救灾和安全救护工作的高效运作。
3)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可扩容性、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
泛普隧道施工人员管理系统原理

1)隧道人员管理系统是由地面监控中心主计算机在系统软件支持下,通过数据传输接口和沿巷道铺设的通讯光/电缆,定时对安装的无线数据传感器进行数据巡检和信息采集,无线数据传感器将自动采集有效识别距离内的标识卡的信息,并根据系统指令,通过传输网络将相关数据传送至地面中心站。数据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将人员动态分布在主计算机界面中得以实时反映,从而实现安全状态在井上数字化管理的目的。遵循“统一发卡、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原则,将标识卡视为“上岗证”或“坑道准入证” ,按准许上岗人员实行“一人一卡”制。
2)根据矿井监测需求,在坑道、作业面等地点安装具有进出方向、时间识别能力的无线数据传感器,并通过光纤数据传输接口相互连接为高速工业以太网,从而构成完整通讯线路。
3)隧道生产单位输入工作人员相关信息后,向隧道工作人员颁发并装备标识卡。
4)进入坑道的工作人员必须随身携带标识卡,当持卡人员经过设置识别系统的地点时被系统识别,系统将读取该卡号信息,通过系统传输网络,将持卡人通过的路段、时间等资料传输到地面监控中心进行数据管理,并可同时在地理信息大屏幕墙上出现提示信息,显示通过人员的姓名。如果感应的无线标识卡号无效或进入限制通道,系统将自动报警,安全监控中心值班人员接到报警信号,立即执行相关安全工作管理程序。
5)生产单位可根据生产计划,对该标识卡进行授权管理。授权范围包括:该员工可以准入的坑道或作业面。为防止无关人员和非法人员进入坑道或作业面,系统设置该卡准入坑道或作业面的时效管理模块及卡的失效、报失等。

6)坑道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监控中心在第一时间内可以知道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救险队使用移动式远距离识别装置,在10-30米的范围内方便探测遇险人员的位置,便于救护工作的安全和高效运作,便于事故救助工作的开展。
7)系统可自动生成考勤作业的统计与管理等方面的报表资料,提高管理效益。